番茄溃疡病菌
番茄溃疡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Smith Davis et al)属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寄主范围较窄,在自然情况下主要侵染番茄。病菌喜欢在冷凉潮湿的环境中侵染,高湿、低温适于病害发展。
目前,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甘肃、吉林、天津等省市区有发生危害。
危害症状:番茄溃疡病是一种维管束系统病害,从育苗到收获期均可发生。病株常常是一侧先发病,可以表现为系统症状和局部症状。主要类型包括叶片边缘坏死、叶片萎蔫至枯死、植株矮化、茎秆开裂呈现溃疡状、维管束变褐等,如果初侵染来源是番茄种子或是病原菌通过伤口直接侵入番茄的维管束组织,将出现系统症状,通常先表现为萎蔫;从幼苗到坐果期都可发生萎蔫和死亡,大田定殖后造成缺株断垄。而当病原菌通过植物表皮的毛孔、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后,首先会出现叶边缘坏死、叶片萎蔫等局部症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再发展成为系统症状。病株可通过维管束侵入果实,造成果实皱缩、畸形,后期果实上出现中央浅褐色、边缘为白色晕圈、形似鸟眼状的病斑,称为“鸟眼斑”,有时病斑略隆起并连片,为本病的典型症状。成株期染病,病菌在韧皮部及髓部迅速增殖扩展,初步下部叶片凋萎或卷缩,似缺水状,一侧或部分小叶凋枯;茎内部变褐,并由上向下扩展,后期产生长短不一的空腔,最后下陷或开裂,茎略增粗,有不定根生出。
传播途径:田间病残体上的越冬菌源和种子携带的病菌是造成初侵染的主要菌源。病原菌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菌种子。病原菌可随带病种子、病苗、病残体传播,形成初侵染,再以飞溅的水滴(如灌溉、雨水)等为载体,从修剪造成的伤口、毛孔或叶毛、根、气孔和其他自然孔口进入植物组织,完成再侵染。
防治措施:(1)检疫措施。选用健康无病种子是防治的关键,严禁从疫情发生区调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加强田间调查,严格种子检疫。(2)种子处理。可用55℃温汤浸种25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3)田间一旦发现病株,要立即拔出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发病田块实行与非茄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4)药剂防治。施用杀细菌药剂进行灌根防治和喷雾防治。
|